閱讀:19062017-10-31 來源: 浙江申發軸瓦股份有限公司
靜心學藝練內功,煉就一把車工好手
1989年,18歲的趙欽光進入申發軸瓦當車工學徒。于是,他在工作時請教老師傅,在下班時看書自學,積極參加公司組織的技術培訓活動。趙欽光說,那時候經常是白天黑夜連軸轉,靠的就是一股韌勁。
二十多年來,趙欽光不僅精通掌握數控車床和630車床、6110車床、61125車床、球面車床等車工操作技能,而且不斷進行技術革新,求得技術突破。
上世紀90年代初,球面加工******只能加工60mm至600mm,但要加工1000mm是一大技術難點,當時的普通車床無法完成這項高難度的加工工序。趙欽光參加公司組織的攻關小組,他在設計球面加工工裝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。
平時加工的產品,一般都是由兩個哈夫組合而成的軸瓦,粗加工時校準哈夫為車工第一步工作。傳統校準方式,便是在每次加工前,手工上下撥動劃針盤,時時調整。這項工作難度不大,但極為繁瑣,且浪費時間。趙欽光剛進入軸瓦廠工作就潛心研究出一套新的哈夫校準方法,用劃針盤針尖對準尾架頂尖,確定機床中心高度,然后用單邊壓卡盤使其快速校準哈夫,使原來需要三、四十分鐘的校準時間節省到十分鐘左右,提高了效率。
愛琢磨善鉆研,攻克技術難題出實效
成長為車間技術骨干后,工作中面對技術難題更是常有的事。凡是交給趙欽光的活,他總是絞盡腦汁想著法子去改進加工工裝和工藝,提高加工精度,確保高質量地完成加工任務。
2006年,上海汽輪機廠核電產品9060802軸承試制。這個軸承的外圓直徑達到700mm以上,而軸承壁厚只有20mm左右,屬于典型的薄壁軸承。軸承壁薄,極易變形,而核電軸承要求精度又特別高,橢圓度不得超過0.05mm。
于是,趙欽光一方面設計出一套夾具工裝固定軸承,加工油楔、油槽時軸承不直接受力,成功解決了薄壁軸瓦容易變形的加工難題,另一方面用超聲波振動除應力,使得產品橢圓度達到0.02mm,高于圖紙要求。
值得一提的是,這套夾具工裝和加工工藝,之后廣泛應用在對變形度要求高的高端滑動軸承上,如核潛艇、艦船等。
2013年,公司引進數控設備,用來加工武汽4090801、哈汽136051等推力軸承。其中有一批軸承形狀獨特,它內孔開口處直徑只有350mm,而內孔******處直徑有650mm,內部形狀復雜。當時對于如何加工這只軸瓦,數控設備制造商都認為數控設備無法完成這項加工任務。
趙欽光通過對刀架和刀桿的改造,設計出“十字槽”定位工裝,使得刀具重復安裝使用時,尺寸定位誤差不超過0.02mm,成功試制出推力軸承,比普通車床的加工效率提高了3至4倍。
趙欽光加入研制小組,通過改裝普通車床,使用刀具冷卻液,降低切削溫度,有效降低了車磨加工對巴氏合金結合強度的影響,并且自己動手改造刀架,讓刀尖時時與機床卡盤中心保持一致,使得球面線形尺寸誤差控制在0.03mm以下。
2015年,公司在研制阻尼軸承過程中,趙欽光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心理素質,培養專注度,潛心研究車磨工藝,改進磨削瓦塊工裝,提高了產品精度。
一絲不茍干事,無私奉獻帶徒傳藝育人
趙欽光習慣于上機前對圖紙及尺寸數據弄得很熟,一旦上機便可輕車熟路操作,操作速度就顯得快人一拍。堅持一把刀能解決的問題決不用二把刀。
他還認為“從發現問題到找準原因,攻克難關,無非是靠多學、多練、多研究,才會熟能生巧。”
在傳授技能上,趙欽光毫不含糊,認為“技術這個東西保留是沒用的,技術要給別人解決實際問題才能體現它的價值。”
20多年來,他總是以嚴格、善教、關愛精神博得徒兒們欽佩和奮發向上,有多名徒弟已成長為生產第一線的技術骨干。
堅持是種品質,改變才是智慧。扎根申發28年的趙欽光,一以貫之堅守在車床操作第一線,矢志不渝,兢兢業業,毫不懈怠。
如今,他依然秉承著“嚴謹細致、精益求精、勇于創新”的工匠精神,為申發軸瓦研制高端滑動軸承出謀劃策,操心苦練,為實現“申發軸瓦************世界一流”繼續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
申發集團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3-2024 浙ICP備18026046號